为什么不让开荒
自战国时期各国改革以来,我国社会便进入到了封建社会,且一直延续了两千余载。从战国时期到中国近代,中华大地的支柱产业都是农业。
古代历代统治者也都极其重视农业,劝课农桑,稳定生产,确保国家有足够的自耕农户数,成了历代统治者工作的重心之一。可是,自耕农的数量增加需要依赖于土地的多少。
在我国古代人口密度并不像现代那样密集,加上偶发的战乱,大部分时间都是人少地多的情形。自耕农的数量关乎到王朝的税收,兵源等一系列关乎存亡的问题,因此很多时候王朝都对自耕农加以鼓励扶持。
奈何,从实际效果来看,收效不高,甚至于农民宁愿去给地主打工做佃农都不愿意去开垦荒地,这到底是为何?其中的原因多少有些让人心酸。
开荒成本负担不起大家都知道,农业和商业一样,都是需要成本的,想要开垦荒地,不但需要耕牛,农具等相关的器物。开垦完成后,还需要有种子,肥料等一应用物,同时还需要留下这一年的口粮。
而在古代,并没有像现代那样的耕作机器以及技术,种地打粮并不是想象中那么轻松的一件事。除此之外,历代王朝的版图中,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土地分布不均,土地肥沃贫瘠不均这两个问题。
并且广大的版图造就了各地完全不相同的地理环境,自古以来,我国平原地区就不多,像华北、四川盆地一带、江南、以及东北一带由于地势平坦,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地。
再加上黄河、长江两条中华母亲河的存在,使得中原地区成为了富庶的鱼米之乡,但也仅此而已。那里存在的土地开发时间很早,因此也经过了长时间的培养和耕种,能产出好收成的被称为“熟地”。
这些土地一般都是有主的土地,而与熟地相对应的就是“生地”,这些土地由于一些原因并没有人耕种过。
对于开荒的农民而言,这就像是一场豪赌,赢则一本万利,输则一年心血付诸东流,很难说开垦这种生地是否能带来收益。
从常理上而言,撂荒的土地一般都是由于土地地力不足才会被撂荒,这种土地一般来说很难有好收成,选择开荒这样的土地,大部分时候都意味着将一年的劳动付诸东流。
古代山地、丘陵、以及海拔实在过高的高原地区,要想开垦荒地种植是非常困难的。也正是由于种地不是一本万利的活计,农民不到实在活不下去的时候,都不会轻易撂荒自己原来的土地的。
与其说是不愿开垦荒地,倒不如说是农民不能,毕竟农民资本薄弱,承担不起那样的损失,这也就造成了古代虽然地广人稀,但却很少有人去开荒。
农民抗风险能力差除了上述所说之外,在古代肥沃的土地毕竟有限,长久的耕种的良田基本都是“名花有主”。剩下的荒地基本上都是要么有地力缺陷,开发意义不大的贫瘠之地,要么就是地形地势复杂难以开发的土地。
农民想开垦荒地,就要在付出成本,劳动的基础上再承担风险,这种风险对于脆弱的小农来说,是足以令他们陷入死地的风险。可是,问题不仅仅是这样。
开垦荒地不但要承担开垦无果血本无归的风险,还要承担土地随时有可能会被收回、甚至是兼并的风险。在古代,王朝的税收主要来源是自耕农。
在农民开垦荒地之后,还要经过当地官府的登记造册,以此作为收税的凭证,每年都需要向国家缴纳税收。换句话说,如果这开垦的荒地产量本就低下,但依然还要按照良田来交税。
那么,在交完税收之后维生就会变得艰难,亦或是土地连交税的能力都没有,那么这岂不是令农民的境遇更加雪上加霜?也是因为如此,他们很想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,也不愿意受人剥削,但奈何没能力去开荒。
无奈之下,古代的老百姓只得依附于地主,起码替地主耕田还能有饭吃。从某个角度来说,这是一种制度的缺陷,它堵死了农民的积极性,农民不能、也不敢去开垦土地。
来自阶级的压迫我国古代社会是地主阶级的社会,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,压迫农民是古代社会的常态。地主,即使是在偏远乡村中的地主,也属于统治阶级,是被压迫者的代表。
农民在地方上一定会受到地主的压榨,尤其是依附于地主而存在的佃农,他们的依附性注定了他们必然受到剥削压迫,并且上升之路也被地主所阻断。
以至于历代王朝末年时期,都会爆发各式各样的农民举义,这正是对地主以及统治阶级的压迫长期不满、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爆发的结果。
造反,这不仅仅是农民的反抗,更是农民的机会,只有通过这种反抗才有可能让原先的农民成为新的主人。和平年代下,耕读考取功名也不失为一条改变出身的道路,一朝功成天下知,农民也能翻身成为“人上人”。
只是,这一条路对于农民来说,也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,二者的成功率都很低。首先,第一条路必须是在乱世,需要赶上时代,其次,跟随义军征战四方基本上就注定了要将生命作为赌注,以求博取功名。
历代起义者不少,真正换得功名荣华,最终衣锦还乡的又有几人?大部分都是战死沙场,萧然落幕。后者则需要有一个读书天赋,以及家中数代资源的支持,科举至今也有1300余年,能留名的进士又有多少呢?
即使如此,在我国古代还是有很多人抱着一线希望,毕竟拥有土地是一件重要的事情。只有以土地作为依附,才能在农业社会中拥有获取其他资源,并且积累剩余资源的可能,也才有农民翻身、跨越阶层的可能性。
正由于此,历代王朝建国之初,才会重新颁布土地政策,并且打击地主豪强的同时鼓励自耕农开垦荒地。正是由于新的统治者出身于平民,他们了解下层平民的需求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。
总的来说,在我国古代开垦荒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就算政府再怎么鼓励农民开垦荒地,农民也不会去开垦大量的荒地,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。
除非能像战国时期那样,由诸侯、国家进行大力扶植,给一定的免税期限,那才有可能再现战国时期的“开阡陌”场景。可是,一旦国家力量介入到了其中,就难保开垦荒地真正的受益人是农民了。
综上多重原因,很多农民选择了放弃这份博弈的机会,选择为了生计成为地主的佃农受剥削。他们不是不想开垦荒地,而是实在没有能力,也没有资本去赌博。
毕竟,农民在古代是受剥削压迫的阶级,有太多的身不由己。对此,你有什么看法呢?